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将第五子朱橚由吴王改封为周王,三年后就藩开封。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三攻开封,最终河决淹城,末代周王朱恭枵弃城而逃,周藩落幕。
有明一代,周藩繁衍最多。王世贞著《弇山堂别集》载,“隆庆、万历之际,周王府有亲王1位,永宁等郡王46位,镇、辅、奉国将军1349位,中尉2559位,郡县主君1265位,庶人15名。”庞大的周藩家族,死后埋葬在了开封、郑州、荥阳、禹州等地。由于太多的黄河洪灾以及朝代更替、兵荒马乱,开封周藩坟墓地表被毁灭、淤积得踪影皆无,连发掘的墓志铭都不多。
但历史毕竟不会完全泯灭。从乡村地名、出土墓志、有关文献中,还能发现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周藩坟墓痕迹,若隐若现记忆着那段天潢贵胄的历史。
一、枣林庄之原:老府坟可能是宪王长眠地
周藩13位亲王,只有1位在开封附近安葬,即第二代周王宪王朱有燉。朱元璋的这位孙子为何选择就近入土?今天能否寻到踪迹?
朱有燉为第一代周王朱橚嫡长子,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12岁被册封为周世子。洪熙元年(1425年)袭封周王,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去世,“上辍视朝三日,遣官致祭,谥曰‘宪’,命有司营葬。”(《明实录英宗朝实录》)
朱有燉无子。一个月后,明英宗给“兄终弟及”得到王位的朱有爝说:“迩闻周王薨逝,深切痛悼。其存日尝奏丧葬乞择近地,从俭约以省民力。”(同上)周宪王之所以葬在开封,乃其为了减轻民生负担的生前“遗嘱”。
那么,它具体在什么位置?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刻印的《开封府志》卷六“藩封”条记载,“周宪王,正统四年(1439年)薨,葬祥符城南之枣林庄”;卷三十四“陵墓”亦云“宪王墓在府城西南枣林庄”。周宪王所著《诚斋录》中为周王宫女夏氏撰写的墓志铭,也讲葬于“开封府祥符县枣林庄之原”。
幸运的是,今天开封城西南杏花营镇有名为“前枣林”、“后枣林”的聚落,方位、名称与府志同,当为周宪王时期“枣林庄”延续至今的聚落,其墓可能就在附近。
但有没有更具体的方位呢?细看枣林庄附近地图,属于祥符区西姜寨乡“老府坟”聚落进入视野。如果周宪王坟能留下地名,最有可能的就是老府坟,当为看坟人后人繁衍成村,或者坟墓夷灭后农人耕作生活于此。
理由有三。一是“老府”在开封为周府之俗称。在开封市新街口以南、徐俯坑街口以北区域,因位于原周王府大门附近,曾被称为“老府门”,后道路拓宽消失,可见周王府在开封被称为“老府”。二是开封城东祥符区城关镇附近有老府庄、东老府庄,此“老府”与老府坟之“老府”可能皆源于开封城内周王府。三是从文献资料和开封出土墓志看,开封南部和西南部有周藩多处郡王坟墓,包括永宁王、镇平王、封丘王、罗山王、胙城王、博平王、浦江王等,若以“老府坟”为周宪王墓俗称,则突出了有别于郡王旁系坟墓的地位。
近600年过去了,一代周藩王陵只剩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地名,它遭受了什么样的破坏?一是兵燹。对所有周藩坟墓进行直接破坏的,就是李自成义军。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至十五年(1642年)九月,先后向河南开封发动的三次拉锯攻坚战。对于驻扎在开封城外屡遭抵抗损失惨重的义军来说,城西南的周宪王墓以致所有周藩家族墓葬自然会成为泄恨对象,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二是水患。明清黄河在开封附近肆虐,“正统十三年(1448年),决荥阳,过开封西南……而汴城且在河北矣。景泰(1450年—1457年)中,河始复归城北。”(《读史方舆纪要》)1439年去世、埋葬于开封西南的周宪王坟墓在此次水患可能首当其冲。此后屡有水患,更有1642年灌城、1841年围城的灭顶之灾。黄河洪水过去,沉沙厚积、遍地榛莽,包括周宪王坟在内的周藩墓葬地面渺无踪迹。
朱有燉的一生并非尘沙所能淹没。其被赞为“恭谨,好文辞,兼工书画,著《诚斋录》、《乐府传奇》若干卷。又集古名迹十卷,手自摹临,勒石名《东书堂集》,古法帖遒丽可观。所制乐府新声,大梁人至今歌舞之。”(《国朝献征录》)明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1473年—1530年)赞叹:“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中元夕》)朱有燉是周藩乃是整个明代诸藩难得一见的“文艺藩王”。
周宪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临死前上奏皇帝,请求王妃不必殉葬。按照朱元璋开创的令人发指的罪恶殉葬制度,皇帝、藩王、郡王们死掉,“后妃无所出者殉”。朱有燉在“体制内”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废除。明英宗同意了他的人道主义请求,“自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各遣归其家。……悉从其言。” (《明英宗实录》)赵冀在《廿二史札记》中讲,“帝(英宗)之除葬,盖本于有燉之奏也。”但圣意到开封之前,巩氏和夫人施氏、欧氏、陈氏、韩氏、张氏、李氏七人皆被死殉,周宪王陵实际上成了8人墓。
二、白埠之原:一代而终的罗山王墓
1997年,在开封东南祥符区范村乡百亩岗村委西岗村一处干涸的鱼塘底部,发现一明代古墓,墓志保存完整,志盖上写“罗山王圹志”。按明代周藩王世袭,罗山王仅存一代,此处即朱元璋之孙、周王朱橚庶第十二子朱有熼(yì)之墓。
墓志载,朱有熼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二十五日生,宣德二年(1427年)18岁被封为罗山王,四年(1429年)六月二十三日薨,距其父去世仅四年,年二十一,谥曰“悼惠”。当年十二月初十日,葬于“白埠之原”。
让人唏嘘感叹的是,墓志下面的文字:“王无子,其妃张氏”, “自经以从,赐谥贞烈”。 朱有熼死后,张氏自杀殉葬,当年十二月,合葬于“白埠之原”。
朱元璋这位农民皇帝,大开历史倒退之车,重启了人殉制度。帝王死掉后,未生育的妃、夫人、宫人要自杀陪葬,死后皇帝赐给谥号。朱元璋死后,有40余妃随之殉葬,其以下继承的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景泰帝朱祁钰及朱明王朝的王爷们,都有殉葬。直到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弥留之际才宣布废止。此时,此罪恶制度已实行69年,因此悲惨牺牲的女性至少有成千上万吧。
从罗山王21岁早死看,王妃张氏年轻会更小一些。本来,嫁入郡王之家可谓幸运,却没想到丈夫早死,又没生下一男半女,不仅封国去除,还被迫殉葬,命运可谓悲惨至极。
《大明会典》中明确记载:明代亲王和郡王死后都会在其陵墓的地面上修建供后人祭祀的陵园建筑。1997年罗山王墓首次发现时就损毁严重。2011年6月,坟墓再次被盗。同年7月,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勘探及发掘发现,该墓坐北朝南,砖室玄宫,墓道、前室、后室三个部分组成,残存墓室距地标1.5米,南北长12.8米,宽7.2米,残高2.9米,壁厚0.8米,墓壁白垩。历史上应该经过多次盗扰,遗物不多,仅出土墓志、瓦形铁卷一个,以及少量龙纹瓦当、青花瓷片、灰陶板瓦、绿釉建筑构件。
罗山王墓当年葬于白埠之原,当为远离水患的高敞之处,且有较高封土。没想到,570年后竟然沉于水塘之下,可见黄河泛滥泥沙沉积之厚。
三、洪福岗之原:封丘王家族墓
(一)刘俄村西:第二代封丘温和王朱子堼墓
《开封县地名概况资料汇编》提到:“刘鳌村西有一明代墓,葬有名周王府的王子封……”。封丘王传六代。其中,第二代温和王为朱子堼“成化五年(1468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弘治十五年(1502年)薨。”可见刘俄村西之明代墓,即朱子堼之墓,汇编笔误,将“堼”写成了“封”。
第一代封丘王为朱有煴,为朱橚庶十一子,宣德二年(1427年)封,成化三年(1467年)死,谥康懿。第二代为朱子堼为康懿王庶一子,谥温和。《明代周藩王陵调查与研究》载温和王墓志、梁夫人墓志铭和其子僖顺王墓志铭,综合其墓志和夫人、儿子僖顺王墓志铭资料,可约略了解其经历和墓地所在位置。
朱子堼生于正统元年(1436年)五月十八日,“隆准而虬髯,躯不甚修,然声吐者钟焉”。其原为镇国将军,成化五年(1468年),32岁继承王位,封为封丘王。四十余尚无子,询问王府教授何以能有儿子,教授称“仁者必后”,而后戒严苛、务宽惠、削谋计,断酒省欲,而后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其第四子也是最后一个儿子僖顺王朱同铬生于弘治元年(1488年),其时已52岁。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月十四日,朱子堼病逝, “上闻讣,辍朝一日,遣官谕祭,赐谥曰“温和”。享年67岁,当时被认为长寿。
明朝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东阳父亲李正,曾任封丘王府教授,颇受温和王信赖,李梦阳也深得器重,“入饱出嬉”,学业长进,弘治七年(1494)登甲寅科进士。
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一月七日,朱子堼葬于“祥符县城南洪福岗之原”,葬其冢旁的夫人梁氏墓志铭讲,“岗在汴城南四十里”。可见下葬于时称洪福岗,现刘鳌村附近。从附近村名,墓地北有苏岗、贾岗,西北有前常岗,西有史岗,为一高据岗阜之处。
(二)小黄河北:第三代封丘王朱同铬
《明代周藩王陵调查与研究》载第三代封丘王朱同铬墓志铭。朱同铬为温和王朱子堼庶四子,生于生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二日,正德七年(1512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嘉靖三年(1524年)薨,谥僖顺。
按李梦阳所撰《封丘僖顺王墓志铭》,其葬于“葬汴城南四十里小黄河北”。《明史》曾载扶沟“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明代正统至弘治时期,黄河曾流经开封城南,所谓小黄河,当为黄河北徙后的遗留,约略今贾鲁河走向。但大致位置与其父所葬位置距离府城相同,也当为刘俄附近。《开封县地名概况资料汇编》称,“据考查和史料记载,横寨地区埋有数十座明代墓”。横寨与刘俄相临近,朱同铬墓有可能在附近。
让人感兴趣的是,朱同铬和其母墓志铭,透露出一个母以子贵的故事。朱同铬本为庶子四子,但其大哥夭折,二哥、三哥皆废,二十三岁为王,这时其母已52岁,请封其母梁氏为“温和王夫人”,“凤冠云帔坐于上”,可谓荣耀之至。梁夫人受封4年后去世,葬温和王冢旁。
朱同铬娶刘氏妃,生子六女三,皆嫡。其“为人影响有才略”,“但豢僮滕,征声乐,好夜宴,奏乐喧闹通宵,人劝之而不听,又好交富贵、结权势,收购木石,将大治宫室,未竟而死,年仅37岁。”可见,富贵而淫,必有灾殃。
(三)横寨村西:第五代封丘王朱睦訸墓
《开封县地名概况资料汇编》:“在横寨村西百余米处,挖掘明墓一座,据墓志铭文记载,该墓是封丘郡王金灵之墓。……”《开封地理文化全书(一)》载:“1975年,省、市考古部门联合在横寨村西发掘出明代墓葬1座,墓志铭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封丘王金灵死后葬于此。” 《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记录了出土石碑更多内容:“维隆庆三年(1569年),岁次乙巳,十月辛丑朔,初九日乙酉,券大明国河南周府封丘王府,伏缘薨逝,册封封丘王金灵,自从奄逝,未卜陵园,……券立二本,……须至券者。右券付册封封丘王金灵。准此。”
查周藩世系历代封丘王,并无“金灵”之名,但从死于“隆庆三年”,却是第五代肃安王朱睦訸死之年,可推测此墓为朱睦訸。第四代封丘端惠王庶一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去世于隆庆三年(1569年)。
据发掘,朱睦訸墓室构造宽厚坚固,浑砖到顶,券厚二十二层,墓门前建有簸箕掌形高墙,两厢墙壁上雕刻着牡丹、二龙戏珠等。
(四)苏家庄:镇国将军墓
此外,附近还有封丘王家族镇国将军墓。按出土《大明周府封丘康懿王二镇国将军墓志》记载,第一代封丘康懿王朱有煴次子朱子(左土右武)墓也在附近,他是“周府封丘康懿王次子也。母夫人陈氏。正统丙辰(1436年)八月二十五日生,弘治甲子(1504年)八月二十三日卒,春秋六十有九。御赐祭造圹后,正德六年(1511年)十月十七日始葬汴南苏家庄之原。”苏家庄所在已不可考,但大概也跟其兄刘俄葬地不远。
四、闹店之原:八世永宁王仅见王妃墓志
1949年,开封县最南边挨着尉氏县的闹店村附近,出土了一块名为“永宁靖僖王妃高氏”墓志一方。墓志高47厘米,宽10厘米,厚10厘米。后来,这里划归尉氏县,墓志也被征集到了该县文物管理所。
永宁王是周藩初封的郡王,第一代郡王是周定王朱橚的庶六子朱有灮,建文四年(1402年)获封永宁王。河南洛阳洛宁县自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开始称永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所改洛宁,周藩永宁王当源于此。
第一代封丘王朱有灮直到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才去世,谥靖僖。第二代永宁王朱子场,靖僖王庶一子,成化三年(1467年)袭封,成化十二年(1476年)去世,谥安惠。第三代永宁王朱同䥺,安惠王庶一子,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弘治九年(1496年)去世,谥庄和。第四代永宁王朱安法,庄和王嫡一子,弘治十三年(1500年)袭封,嘉靖元年(1522年)去世,谥荣穆。第五代永宁王朱睦橪,荣穆王庶一子,嘉靖二年(1523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嘉靖三年去世(1524年),谥恭定。第六代永宁王朱勤烛,恭定王庶一子,嘉靖五年(1526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谥端顺。第七代永宁王朱朝堛,端顺王庶一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袭封,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去世,谥敏懿。第八代也是最后一代永宁王朱在镗,敏懿王嫡一子,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袭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去世,谥号温简王。因无子,封除。
永宁王从初封到封除,共197年。闹店村出土的王妃墓志,是第一代封丘王之妃,名为高妙贵,生于明太祖洪武甲戌(1394年)十月初十日,去世于明宣宗宣德辛亥(1431年)六月初七日,享年37岁。宣德壬子(1432年)正月二十五,葬于“祥符县闹店之原”。当时靖僖王尚未去世,此地当为其选定的百年吉壤,也应是永宁王府墓地区。可惜,除了一个王妃墓志,其他任何遗物均不可见,大概也是滔滔黄河决水冲圮,被滚滚黄沙淹埋,被铤而走险的盗墓者劫掠。只有闹店这个名字600一直至今尚存,一直没有改变。
不过,时隔475年,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决口灌城毁掉的永宁王府重现天日。2017 年 7 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城市建设的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规模宏大的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遗址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四进院落建筑群,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照壁、仪门、正殿、后殿、假山花园,面积840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各类遗物 1200 余件(套),包括琉璃瓦当、滴水、鸱吻、跑兽、脊饰砖等建筑构建,以及青花瓷碗、瓷盘等。据传,出土有落款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永宁王府“昭代贤宗”木匾额 1 块,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由此确定为永宁王府。不过,此时最后一任永宁王已去世14年,其无子封除,但王府仍保留,当是妃子、夫人尚在。
1642年河患后,永宁王府跟周王府等在开封存在了240多年的王府一起,被黄河泥沙淤埋。20多年后,清朝重修开封城,昔日王府已不见,在永宁王府遗址上,清代先后建有大道宫、按察司署,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改建为河南省第一监狱。
五、马龙岗、保皮村之原:胙城王家族墓
开封市博物馆藏有周藩胙城王墓志及盖,称“王讳有燆,周定王第十四子,母李氏。永乐九年八月初二日庶生,宣德二年九月十八日封,为胙城王。景泰四年八月初七日以疾薨,享年四十有三。”
胙城为现延津县所辖胙城乡,历史上曾置县1100多年,清雍正时废。始封胙城王的朱有燆,乃周定王朱橚庶十四子,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封,明代宗景泰四年(1553年)卒,谥庄简。胙城王共封七代,终于1580年。
墓志称朱有燆“以景泰五年二月初三日,葬于祥符县闹店保马龙岗之原”。闹店是永宁王墓地,看来胙城王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闹店村今天仍在,附近一村名马岗,不知是不是马龙岗。
有关胙城王家族坟墓还有尉氏发现的一块买地券石, 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出土墓志》收录了拓本,乃第六代胙城端惠王朱勤燇为王妃梁氏去世后买墓地所立的券石。记载梁氏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年仅22岁,此时端惠王刚刚袭封两年,其为王妃买墓地,也就确定了自己的陵寝。37年后,端惠王去世当与其妃合葬,梁氏墓所在地也是七代胙城王墓地。
买地券为青石,高宽各40厘米。文字共20行,由左向右书写,上面赫然写道:
“择此高原来取朝迎地,占悉吉。地属开封府祥符县迁立闹店保皮村地之原”。永宁王、胙城王同在闹店下葬,可见当时是块吉壤。且看如何形容:
“正北发龙过脉,子山午向,右弼星为主,震方发脉,巽离二水,武曲星、贪狼星、禄存星来朝,水出坤方,子午二八分金,金井夹帝,戊子龙、戊午龙,此水星龙来朝,堪为宅兆。……东西入穴,南北入穴,四兽捧穴俱全。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墓地东西阔四十二步,南北长七十六步,共十三亩三分,花费银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
第六代胙城王朱勤燇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袭封,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卒,谥端惠。其父第五代胙城王朱睦桅,宜靖王朱安浏嫡一子,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袭封,十八年(1539年)卒,谥恭懿。其祖第四代胙城王朱安浏,昭僖王嫡一子,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袭封,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卒,谥宜靖。其曾祖第三代胙城王朱同(上厥下金),荣顺王庶一子,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以镇国将军袭封,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卒,谥昭僖。其高祖第二代胙城王朱子壉,庄简王周有燆庶二子,明代宗景泰七年(1556年)以镇国将军袭封,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谥荣顺。朱勤燇子朱朝(上左矛右无下土)万历三年(1575年)封长子,后卒,无子,封除。
六、洧川坟:唯一明确墓址的郡王墓
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有一村名“洧川坟”。
洧川乃此村西南百里外尉氏县南部一要镇,前不久被划到郑州航空港区。洧川一名源自诗经里记载过的洧水河。金代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洧川县。1954年,洧川县撤销,所属乡村以双洎河为界,分别划给了长葛县和尉氏县。所谓“洧川坟”,乃明代周藩洧川王葬于此,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以郡王墓葬命名的村庄。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周端王朱肃溱(1563年-1635年)庶四子朱恭榨被封为洧川王。其生年不详,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逝。有关朱恭榨史料很少。《明实录神宗实录》记录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今周府为第四子洧川王以二千石请”。据《弇山堂别集》记载:“周府周王岁支本色禄米二万石,袭封岁支本色禄米一万二千石。郡王初封岁支禄米二千石,袭封一千石。”《明史》称,官员俸禄“正从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阶递减百石,皆给俸钞三百贯。”一郡王食禄比一品大员高一倍。嘉靖时礼部尚书梁材曾在奏疏中说:“河南初封周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今增郡王、镇、辅、奉等将军、中尉,郡县等主君并仪宾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员,共岁支禄米六十九万二百五十石。”如此巨额岁禄,自然最终需要百姓承担。
《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了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有关朱恭榨另一条信息,“赐周府洧川王恭榨谥庄裕”。按明一般亲王子十岁封郡王,则其去世大概为18岁左右,“无子,封除。”
洧川王仅一代一人,则洧川坟村当为朱恭榨葬地,惜无出土墓志验证。洧川坟村附近有好几个以岗命名的村庄,朱恭榨墓大概就在高岗之上。历史上开封周围丘岗遍布,只是黄河反复泛滥淤积,多数只剩其名,洧川坟自然也没有任何地表遗迹了。只有一个地名,还标示着这里安葬了一位天潢贵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