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5 月 ,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主编的《 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 录》出版 。该书是苏教授所率领的“上海红色历史纪念地遗址发掘项目”团队十年躬耕 ,进行深度的学术研究和广泛的实地调查之后完成的成果。
它向读者或详或略地介绍了 1000 余处上海红色历史纪念地 ,展示了相当完整而丰富的上海红色文化基因图谱 。至今 ,上海师 范大学已经依托这一重要成果精心设计推出了“建党的旅途”“共青团的足迹”等 10 多条红 色寻访线路 。有了这些成果 ,我们如果把“百年中国看上海”改为“建党百年看上海”,应该是易于理解而恰当的。
2022 年春 ,我的这部书稿已经开始进入出版程序的最后阶段 。因为曾经作为几百年的 都城和上千年的省会 ,开封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 ,虽然没有上海那么高的地位 ,但地处中原的开封作为河南省会一直是全国各种历史信息和人文资源的汇 聚之地 ,而且还经常成为历史大事中各方力量的交锋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开封的城市发展始终没有根本上改变原有城区的面貌 , 留下了大量承载近代中国历史的古老建筑 , 因此是十分便于人们抚今追昔的 。《城市行走:开封历史建筑中的近代革命记忆》这本书正是对开封近代百年革命记忆的挖掘 ,也是河南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性探索。
在外人看来 ,将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实际上我和苏老师之间还有着一些特别的联系 。我是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学博士 。在做有关上海史研究的博士论文时 ,我曾在导师姜进教授的指导下于 2012 年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过 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 。因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属于上海史 ,我在博士论文答辩时 ,有幸遇到上海史研究的著名学者苏老师作为自己的答辩主席 。在博士毕业进入河南大学任教以来 , 我仍然与苏智良教授保持着联系 ,而且还就本书的写作向苏教授虚心请教过。
其实 ,我和苏老师之间还有更多的内在联系 。苏老师出生于上海 ,长期从事上海史研究 ,《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是他作为一名历史学者 ,尽自己的历史责任 , “ 抢救”红色纪念地的呕心沥血之作 。我出生于开封 ,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既加深了对上海的认识 ,更增强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进入河南大学之后 ,我开始将姜老师和苏老师的影响 融入自己的教学与科研 。从 2014 年起 ,我便在讲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外 ,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深入地挖掘开封历史建筑中的革命故事 。从 2017 年开始第一次行走至今,我不仅组织学生进行了十余次行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还以此为基础申请了河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党建项目和河南省社科普及项目,均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从 2019 年秋起,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着重打造河南大学思政课教学品牌,我主持的“开封行走”便是学院重点支持的特色品牌之一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完成了这部书稿 。这里需要对本书的条目作两点说明: 第一,条目的安排顺序可以说就是“开封行走 ” 的顺序,而出发点就是我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起始点河南大学 。这种安排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意识,河南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是从脚下出发的,其次是要在城市行走之中进行广泛实践的 。第二,条目的选择除了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红色故事,还包括近代开封各种政治事件、社会变革、城市发展等故事,这些故事所反映的历史实际上在近代开封都是具有革 命性的 。本书的内容也因此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达成了一致 。这样,“ 城市行走”这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就能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了。
作为一名躬耕于河南大学这所百年高校的思政课老师,我很想用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 全景式展现她所在的城市—千年古城开封的前世今生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几乎成了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开封人的执念 。但是,在每次提笔的时候,对自己有点苛 求的我总觉得,这种宏大叙事方式需要掌握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历史资料 。否则,面面俱到地展现这座古城,很容易落入拾人牙慧的窠臼 ;对相关内容掌握不够细致,甚至会有贻笑大方之忧 。所以,我最终果断抛开宏大叙事的执念,暂时忘却书本的教条,以城市行走的方 式带着对这座古城感兴趣的人们去品读它的历史。
城市行走这种方式根源于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一段经历 。2013 年初夏,导师姜进教授带领包括我在内的几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在上海著名的露香园做了一次让 人终身难忘的城市行走 。当时,在那一大波的城市拆迁运动中,上海的露香园片区也在经历着自己多少年来都未有的巨变 。城市固然需要发展,但也需要尽力保留一些历史以供将来 的人们进行追忆 。在这次行走中,我们一行人,特别是我这个开封人,赶在即将开始的露香 园拆迁前,在大脑中保存了最感人、最复杂的关于上海的城市记忆 。从此,我觉得,要想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变迁,以城市行走这种方式,一定会给关心和关注它的人留下最为深刻的 印象。
于是我同姜老师约定,以后有机会,同样以城市行走的方式,由我作向导,带着她一起品读开封这座城市的历史 。为此,博士毕业回到开封后,我特别做了很多功课,设计了一条能 够让老师比较全面了解开封的代表性路线 。在一次次的行走预演过程中,那些原本只会躺 在书本中的典故和记忆瞬间复活了 。我屏住呼吸,仔细聆听即将发生的一切 。那铺满青苔的石阶,那木质斑驳的家什,那雕梁画栋的建筑,那神态威严的石狮,甚至那倔强的断壁残垣,似乎都在诉说,诉说那从未走远的历史,诉说那从未被遗忘的精神。
最终,我十分遗憾没有带领姜老师顺着那条精心设计的路线行走开封 。但是,姜老师曾经为我播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城市行走的藤蔓已经在我的心中不断攀爬 。这个时候,已经在河南大学讲授几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我突然发现 , 自己所教的这门高校思政课不是正好有着一个十分理想的实践教学环境吗?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开封的历史资源 ,进行一 种别开生面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不正是对那份深深的遗憾的弥补吗? 我思考的最终结果就是 ,下定决心好好地做一番实实在在的事情。
自此 ,城市行走的藤蔓不仅继续在我的心中蔓延 ,并且开始在整个开封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蔓延 ,并最终蔓延到了河南大学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政课的课堂上 。这种蔓延的力量来自上海露香园 ,并随着我在开封的走街串巷不断壮大 。挖掘一座座历史建筑的故事就是这种力量一点一滴的积累 。终于在 2017 年初夏 ,这种力量推动了城市行走—-河南 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向前迈进的脚步 。如今 ,前后跨越六年之久的十多次开封行走 , 已经让 100 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河南大学学子 , 以最亲近的距离了解了开封这 座千年的古城 ,以最直接的方式体会着近代开封 100 多年的变迁 , 以最深沉的思考感悟到了那些历史建筑中的革命记忆。
城市行走这种行进式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老师和学生的界限 。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感知在表达出来的时候都是他们对历史最好的注解 。曾经鲜活的历史正以现在进行时态恢宏地再现在这所大学的学子面前 。他们这些学子抚今追昔 ,炽热的爱国情和慷慨的报国志将在参与行进教育后逐渐被激发出来 。如果说本书的正文内容是我进行艰辛调查的一 种自然结果的话 ,那么它附录中所记载的学生的成长则是我原本意想不到的收获。
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曾在 2011 年的博客中写过《一座小城 ,一所大学》。参与开封行走这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 ,在感言中多次提到这座“ 小城”, 似乎还未理解王教授所要强调的古都宏大之事 ,也未完全体会到这座近代省城的丰富历史。但他们对开封的现在和历史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有了在读书之外还要行路的意识。这已经足够了。
无心插柳地探索弥补了想兹念兹的执着 。当此书稿付梓之时 ,应是像我一样的历史讲述者最为欣慰的时刻 。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 。下面 ,我能否以此书为媒 , 以河南大学之名 , 向所有对开封饱有兴趣的人们发出行走开封的邀请函呢?
(摘自李爱勇主编《城市行走:开封历史建筑中的近代革命记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题目为编者所拟)